2011-2021年电信诈骗犯罪总体趋势大数据分析(上)
点击蓝字|关注我们
(一)操作流程与研究对象
(二)电信诈骗犯罪的通用维度数据分析
1.电信诈骗案件所在地(省份)分布情况
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,从案件量排名前十的审理法院所在地(省份)分布情况来看,其中高发地为广东省、江苏省、浙江省、河南省、福建省和湖南省。按案件数量及占比由多到少排名,具体为:广东省(821件,占比12%)、江苏省(742件,占比10.8%)、浙江省(701件,占比10.2%)、河南省(630件,占比9.2%)、福建省(576件,占比8.4%)、湖南省(390件,占比5.7%)、安徽省(235件,占比3.4%)、湖北省(224件,占比3.2%)、四川省(220件,占比3.2%)、山东省(207件,占比3%)。
据案件量排名前十的审理法院所在地(省份)分布情况来看,南方省份法院审理的案件较多,一是由于南方省份经济相对发达,这成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“主要阵地”;二是与电信诈骗犯罪的来源及发展有关。就电信诈骗的来源而言,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台湾出现。其主要手段是利用发放传单和使用冒名电话卡打电话的方式,声称受害人中刮刮乐和赌马等大奖,但在领奖前必须先寄出一定额度的税金。在被害人汇出第一笔钱后,诈骗集团再以律师费、手续费、公证费等名目,一次又一次要求被害人汇钱,直到被害人醒悟或钱财被榨干为止。2001年左右,犯罪分子们又“发明”了退税等方式的新诈骗手段,并将现代企业管理和考核机制引进团伙中,“业务”越做越大;2002年左右,台湾移动电话业务在福建建立信号台。台湾电信诈骗犯罪团伙利用两岸没有司法互助条款的漏洞,把诈骗基地转移到福州,继续对台湾民众进行诈骗。但由于台湾民众警惕性变高,已经不再容易上当。台湾籍诈骗团伙遂将诈骗犯罪“阵地”转移到祖国大陆,不久,福州出现了大陆本土籍诈骗团伙,并迅速扩散至湖南、广东乃至全国各地,形成了较有地域特点的新窝点。
2.从事电信诈骗犯罪被告人性别分布情况
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,此处在小包公法律实证分析平台选择统计被告人性别标签数分布,被告人为男性的标签数共17729个,占比75.37%;被告人为女性的标签数共5794个,占比24.63%。由被告人性别分布可见,从事电信诈骗为男性居多。
3.诈骗犯罪案中被告人文化程度分布情况
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,此处选择统计被告人文化程度标签数分布,不同文化程度及标签数分别为:初中11196个,小学3194个,高中2302个,中专2025个,大专1483个,大学525个,专科186个,文盲90个,本科77个,职高22个,硕士5个,研究生4个,博士2个。
由学历的分布情况,可以发现:由于文化程度低,该类被告人很大程度上法制意识淡薄,为逐利不择手段;该类被告人行骗时,往往采取情感攻势骗取人们的同情与怜悯,进而取得人们的信任,最终达到骗财骗物的目的。
4.电信诈骗犯罪案中被告人职业分布情况
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,此处选择统计被告人职业标签数分布,不同职业及标签数分别为:无业7928个,农民3605个,务工1228个,员工508个,个体307个,经商113个,经理91个,股东52个,法定代表人47个。
由此可见,从事诈骗犯罪者多为无业人员,此类人员“从事”电信诈骗,主要是因为:第一,无业考虑在求职过程中受高薪利诱、说服洗脑等方式影响,进而从事电信诈骗犯罪;第二,无业人员很大一部分是城市外来人员,外来人口受环境因素的影响,在流入城市后,易被城市生活边缘化,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等,使其可能产生心理失衡。加上原有乡土道德约束力量减小,而其在城市生活过程中的法制、规则观念短期内尚未形成,导致其处于失范状态,以及实施电信诈骗犯罪“无本万利”、收益高、见效快等,这成为流动人口最为“青睐”的犯罪手段之一;第三,无业人员没有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,即无业人员往往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和谋生手段,择业面较窄,就业领域仍然呈现低层次、低水平、兼职性和非正规性的特点,容易导致生活贫困,使得他们铤而走险,实施相应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5.电信诈骗犯罪案中被告人年龄分布情况
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,此处选择自定义分组被告人年龄,统计标签数分布情况。其中被告人年龄在16至19岁的标签数为13个,被告人年龄在20至29岁的标签数为2540个,被告人年龄在30至39岁的标签数为2094个,被告人年龄在40至49岁的标签数为560个,被告人年龄在50至59岁的标签数为111个。
由年龄的分布情况来看,20-40岁的被告人人数最多,且从事电信诈骗犯罪者年龄与易受骗人群年龄相差不大,根据小包公实证分析平台收录的案件分析可知,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其一,犯罪者与受害者处于同一年龄段,能够更好了解对方需求,有共同话题,从而极易接近受害人,攻破心理防线达到目的;其二,20-40岁这一年龄段的被告人易于接受新的技术等,在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中往往更新诈骗方式较快;其三,与这一年龄段人员的自身状况有关,其可能受到生活打击,多为失业、破产、家庭矛盾等,受电信诈骗犯罪高回报蛊惑,易于实施犯罪行为。
6.共同犯罪与无共同犯罪类型比较分析
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,以有无共同犯罪统计案件类型分布,其中有共同犯罪的案件数为5635个,占比82.56%;无共同犯罪的案件数为1183个,占比17.35%。
由此可见,司法实践中,大部分电信诈骗犯罪是团伙作案,个人单独作案的方式较少,近年来,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中几十人、上百人被告人的现象屡有出现。这是由于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化运作方式更加明显,各环节分工明确,以流程化方式完成电信诈骗;有的诈骗团伙组织严密,层级分明,呈公司化运作。电信诈骗犯罪的团伙式特点使得各类诈骗迷惑性更强,令人防不胜防。
以上是电信诈骗通用维度的大数据分析,鉴于篇幅所限,我们将在下期继续推送电信诈骗犯罪的类型、境外涉电信诈骗国家分布情况,以及电信诈骗犯罪既遂认定标准与量刑情况等;并深层次厘清其原因。敬请关注!
扫描二维码
免费观看小包公法律实证分析平台
示范课(电信诈骗为例)
小包公法律实证分析平台全新上线
电脑端登录 马上免费体验
www.xiaobaogong.com
—\\—